跳到主要内容

30 年代的中国电影

九一八事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电影管制使得电影逐渐承担了意识形态性。

阐述

左翼电影的发展

  • 夏衍加入「明星」公司,编写了《狂流》、《春蚕》等剧本,由程步高导演
  • 洪深创作了一些反映都市生活的衰落和贫困的剧本
  • 郑正秋编导了《姊妹花》
  • 田汉在「联华」公司创作左翼电影剧本,如《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由卜万苍拍摄
  • 蔡楚生编导了《渔光曲》,其主题歌也成为流行音乐

有声电影的出现

「电通」等公司开始摄制有声片,如《桃李劫》等。作者袁牧之后来转入明星公司导演《马路天使》,是电影史上有声片的经典作品之一。

总之,明星公司和电通公司出品的社会片是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

新兴电影理论与批评

30 年代是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最活跃也最有成就的时期之一。左翼理论家通过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来讨论,提出了电影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对取材、创作手法和批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电影本体方面,夏衍提出了电影和小说的类似性,「连续的空间」的使用。另一方面,国民党官方提出民族电影理论和教育电影理论,反对电影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用「软性电影」强调电影的娱乐本位和形式美学。

实例

性质

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